返回

太平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1章 逃亡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操张了张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他知道船长说的没错,本朝开国名将马伏波公,孝明皇后的父亲,就是病死在征讨武陵蛮的军中。在此之后,以武陵蛮为代表的西南蛮夷就成了帝国在东南的一块溃疡,保持着小乱三五年,大乱一二十年的节奏。自己在雒阳时也曾经和同伴们谈论如何征讨、治理这些蛮夷,能够一劳永逸,将荆南之地变成帝国的腹心之地,就好像颍川、南阳一样,现在看来,当时的自己实在是太可笑了。

    “公子,那边好像有人!”一个曹家同宗指着不远处的港汊,曹操顺着部下手指的地方看去,发现一处被洗劫过的渔村岸边,有几个人正在朝自己这边一边大声叫喊,一边挥舞手臂,像是求救的样子。曹操将目光转向船长,那船长耸了耸肩膀:“可能是走投无路的可怜人,也有可能是个陷阱,公子您自己看吧!”

    “我们有四条船,不怕什么陷阱,若是有人不救,我们这趟岂不是白来了?”曹操精神一振,喝道:“阿胜,你带几个人,划小船过去看看,机灵点,莫要中了圈套!”

    “公子你放心,小人会小心的!”那同宗笑道,便招呼了几个手下,上了小船往那处废弃渔村去了。曹操走到船舷边,紧张的看着小船距离求救者愈来愈近。幸运的是,预料中的圈套没有出现,去救人的汉子与求救者交谈了几句,便靠了案,让几个求救者上了船,朝曹操座船这边划来。

    “公子!”小船还没靠上来,去救人的汉子便大声喊道:“汉寿县已经失陷了,在岸边求救的是武陵太守陆郎君!”

    ————————————

    “您要不要再来一碗热汤?”曹操看着拿着汤碗,浑身颤抖,面色青白的陆举,眼中流露出鄙夷和怜悯。身为两千石的一方太守,丢掉自己的治所,逃了出来,这实际上已经宣判了自己的死刑。只怕新任车骑将军冯绲抵达江陵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拿这位武陵太守的脑袋祭旗,反正都是要死,为何不死在汉寿县城里呢?宁死于贼手,不死于国法的道理他不懂吗?

    “罢了!”陆举摆了摆手,他现在已经好些了,不像刚上船时的狼狈模样,他抬头看了看曹操,问道:“多谢足下施救之恩,敢问足下何方人氏?”

    “我家公子是沛国人,乃宫中大长秋曹季兴公之孙!”曹操身旁的伴当答道。

    “宫中大长秋曹季兴公的孙子?”陆举身体一颤,赶忙起身拱手为礼:“原来是曹公子,您这是——”

    “在下前来江陵访友,恰巧听闻荆州刺史刘使君出城迎敌,为贼人所破,形势危急,便带人运些粮米前来汉寿,想要为朝廷做点事情,想不到途中遇到了您!”

    “这——”陆举脸上露出一丝惭愧之色,他叹了口气:“曹公子一片拳拳报国之心,着实令陆某惭愧不已!只是汉寿县已经陷落,公子这一趟算是白跑了!”

    “陆使君,据我所知,汉寿县乃是荆州刺史的驻节之地,城防坚固。武陵蛮虽然猖獗,但并不善于攻城。汉寿怎么会陷落呢?”

    陆举惊讶的看了一眼曹操,心知眼前少年不凡,不可寻常少年视之,他点了点头:“曹公子,你可曾听说过精夫吗?”

    “精夫?好像是南方蛮夷对其渠帅的尊称吧?”曹操用不那么肯定的语气答道。

    “不错,公子果然博闻强识!”陆举点了点头:“公子是北方人,不知过了大江之后,便为异国,遍地荆棘,去郡国不过四五里,便为夷狄之民。虽有太守县令,然自有渠帅为首领,不尊王命。过去虽然也有时有叛乱,但其大小不相属,又与汉民为仇。彼每起兵,汉民、山越宗帅便勒兵戒备,甚至响应州郡号令,出兵相助,是以不难制之。然而这次不一样了!”

    “不一样了?”曹操听出了陆举的言外之意:“府君的意思是,这次贼首已经能够号令群蛮了?”

    “不错!”陆举点了点头:“不仅如此,这贼首还下令严禁侵害归顺于他的汉人、山越村落,招揽降兵,赐予妻女牛马田土,立有法度,依照种落分部曲,是以此番大举,已经切断了从荆州通往交州的道路,观其志不在小呀!”

    “竟然有这等事?那贼首叫什么名字?”曹操听到这里,脸色微变。他当然知道华夏民族对周边民族势力最大的优势不是技术,也并非人数(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南方民族在金属冶炼上是比华夏民族先进的,而且在南方,本地民族也比南下的汉族人口要多得多),而是早熟的政治体制和对应的一系列上层建筑。反观南方的少数民族势力,大多数还处于部落联盟到酋邦的阶段,用当时华夏民族的话说就是:“夷狄各分种落,大小不相属,急则互助,缓则自相攻”,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专制国家,无法和强大的华夏大一统国家相对抗。而反过来说,一旦有少数民族跨过了这一阶段,形成专制国家,无一不会形成对华夏国家的巨大威胁,必须加以重视。

    “现在还不知道!”陆举摇了摇头:“只知道那些蛮夷称之为精夫而不名,还有就是此人幼年时被卖到荆州为奴婢,会读会写,年近三十才逃回故乡,逐渐成为一方首领的!”

    “

第51章 逃亡者(2/3),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